Star - 宇星 | O 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解读(二)

2016-10-26 Yuxing Liao Reading time ~1 minute
读书笔记

良质古典浪漫

现在他有这一套三位一体的新理论支持,就阻止了浪漫 与古典之间的分裂。这种分裂差一点把他给毁了。它们再也不能把良质肢解,而他可以轻松地坐在那儿,把”它们”肢解。浪漫的良质总是与视觉的印象相结合,而理智的良质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考量。浪漫的良质是 指此时此地的事情,而古典的良质则超越此刻,必须考虑现在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

“如果我们想用我们所创造的世界去涵 盖、去刺激我们创造的源头,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么良质无法被界定,如果我们去界定,我们所界定的就无法涵盖整体的良质。”

他放下铅笔……他觉得仿佛有东西释放出来了,原先被禁锢得太痛苦,然而发现时已为时太晚。

他开始明白,他以及偏离了最初的见解,他不再讨论形而上学的三位一体,而是绝对的一元论。良质是一切的源头和本质。

前面所提到的形而上学的等级,我们可以表示如下:

|    | ┏      | 真实         | ┓  ------ | ------ | ---------- | ------  ┏      | 客观(物质) | ┓      | 主观(精神)  浪漫(感情) |        | 斐德洛提倡的良质   |  古典(理智) |        | 斐德洛应该提倡的良质|

而现在他所建立的形而上学体系则是这样的:

良质(真实)
古典的良质(知性的真实) 客观的真实(物) ┓
  主观的真实(心) 浪漫的良质(知性前的真实)

他所提出来的良质不知是真实的一部分而已,它是真实的全部。

然而实际上他们之间真正的关系,作者自己也讲的很模糊。所谓”知性的真实”是什么,又如何理解古典的良质和客观的真实并列这一事实?浪漫的良质隶属于客观的真实,与其共同隶属的还有主观的真实(心),然而心圉于物,这似乎与下面的良质又有所不同。

道德经与良质

原文有一段道德经的英文版,其中老子所提到的”道”,在原文中便被翻译成Quality(即良质的英文),然后对道家熟悉的朋友都知道,道家讲究心不圉于物,讲究修身,超脱。似乎上文如此归类,便有些不当。

想要从理性方面了解良质的意义,就需要了解形而上学以及它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所以接下来,我要从理性的层面研究形而上学,然后进入良质,然后再从良质回到形而上学和科学。

现在我们已经由科学进入了科技之中,而我非常相信,最终我们仍将回到原先的起点。

但是现在,我们先来研究一些影响深远的观念。良质就是佛,良质就是科学的实体,良质也是艺术的目标。这些观念仍然需要融入日常生活当中。而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我一直提到的—-修理摩托车。

对于修理摩托车的论证,提出了一系列在修理摩托车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对此我颇有疑问,谈到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被卡住时……

这个时候你又恐惧又愤怒,想用凿子把侧盖给敲下来。或者必要的话就用大榔头去打。你愈想愈生气,甚至想干脆把车子从桥上丢下去,想不到这样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竟然彻底地把你给击溃了。

这个时候,你面对的正是两方思想里最大的缺憾。你需要一个解决的方法, 然而传统科学不曾教导你如何自己摸索着解决。它让你清楚地知道身在何处,也能够验证你拥有的知识,但是它无法告诉你该往何处去,除非你的方向只是过去方向的延续。因此创意、原创力、发明、直觉、想象—-换句话说就是”流畅”—-全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外。

然而我恰恰觉得,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良质的介入。因为若在康德的纯粹理性世界,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发生。然而作者的理论恰恰在这里不同于康德的世界,浪漫思想的介入使人情感起伏。然而后来作者对于良质的论证和作用,说的神乎其神,但也着实有一番道理,只是这是不是有牵强附会之嫌?

含有良质的解决方法

现在为了把螺丝拿下来,你对它究竟是什么意见不感兴趣了。它的功能才是你研究的重点。于是你会提出有关功能方面的问题,由你的问题就可以知道你对良质的分辨能力。

只要其中有良质,你究竟用什么方法解决它已经不重要了。你想到螺丝不但坚硬而且牢固,再加上有螺纹,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需要用压紧的方法和溶剂。这就是一种含有良质的解决方法。另外一种方法很可能要到图书馆去找一本机械用具的目录,查出哪一种螺丝刀能解决你的问题。或者你也可以打电话给了解机械的朋友。或是硬把螺丝给拔出来,甚至把它给烧了。再不就经过一番沉思之后,想出把螺丝拔出来的新方法,因而申请到专利,让你在五年之内变成百万富翁。所以解决的方法多得难以预估。一旦等你想出来之后,就会发现方法都很简单。也只有在知道答案之后,才会觉得简单。

这种解决方法,让我想到的就是保持理性,让自己静下心来想问题,这是理科男最擅长做的事情。如果只有绝对理性的思考的话,这就是解决方法。与其所说的良质,又是如何的含有呢?

要解决人类价值和科技需求之间的冲突并不需要逃避科技—-这是不可能的。方法在于打破传统的二分法,进而真正了解科技的本质—-并不是窃用自然,而是把自然与人的精神融合为一,创造出可以超越二者的产物。当这种产物已经出现,就像第一架横越海洋的飞机,或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全人类就会对科技的超越性有全新的认识。但是同时在个人生活当中,也需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

这里提到良质需要打破二分法,也就是说将古典和浪漫从根本上融合在一起。保持内心的宁静,接近良质。同时关心在文中也十分重要,关心的另一面即是良质,这与前面的修理摩托车似乎是有关系的,关心所做的才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拥有一种良质的解决方法。然而在接近良质的过程中,或者说,在生活中,有很多陷阱,它们阻碍着良质。陷阱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因外在的环境使你放弃了良质,我称之为挫折。第二种是你内在的因素引起的,我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称呼,姑且称之为忧虑。

陷阱:挫折和自我

挫折很容易理解,总是让人丧气,使人丧失良质,这里便不再赘述。

接下来的陷阱很重要,这个陷阱来自于自我, 它和价值的僵化颇有渊源,而且是造成价值僵化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自视甚高,那么你观察新事物的能力就会降低。你的自我会让你远离良质的真实。如果你把事情搞砸了,你很可能不愿意承认。如果你被蒙蔽,自以为表现得很好,你很可能会相信你确实表现得很好。所以在修理机器这方面,如果你的自我太强,往往无法把工作做好。因为你总是会被愚弄,很容易犯错,所以修理人员自大的个性对他颇为不利。如果你认识很多技术人员,我想你会同意我的观点,他们往往相当谦虚而且安静。

除此之外,还有真理的陷阱和肌肉的陷阱。真理的陷阱往往是二元论造成的,产生一种提出问题后难以解决问题的困境。而肌肉的陷阱则喻指肌肉失去感觉,这是造成对”摩托车”真正伤害的原因。

陷阱:忧虑和枯燥

忧虑,或者说是焦虑,根源自浪漫。

焦虑是另外一个陷阱,它是自我的反面。如果你确知做什么事都做不对,那么你就会很害 怕。就是这个因素往往让你迟迟不敢动手,而不是懒惰。这种过度担心的情况往往造成各种错误,于是你会去修理不需要修理的东西,去担忧假想中的困扰,然后产生各种荒谬的结论。你会因为自己的紧张而认定机器出了各种问题。一旦机器真的出现某些问题,就更验证了你起初对自己的低估,因而产生了更多的错误,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就会不断给自己各种 打击。

作者提出了解决方法:

要想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我想你应该把自己的焦虑写下来,然后参考各种书报杂志。因为你有焦虑为动力 ,所以会很努力地研究。你愈研究就会愈平静。你要记得,你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而不仅仅只是把机器修好而已。

另外一个陷阱:枯燥。根源自古典。

枯燥是我想到的下一个陷阱。 这是焦虑的反面,通常和自我的问题连在一起。枯燥就表示你已经丧失了从新鲜角度看事情的能力。这样一来,你的摩托车可就危险 了。在你觉得无聊的时候,就表示你的进取心很低落,在你开始做任何事之前,先好好地补充一下能量吧!

解决方法:

当你觉得很厌倦的时候,放下手中的工作去看场表演,打开电视机或者和朋友联络一下,暂时离幵那台机器。如果你不停下来,接下来很可能就会出大问题。所有的枯燥和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爆发出来,于是你就真正地动弹不得了。

这话其实看似简单的道理,但是真正面对的时候,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的出来。面对各种deadline和加班的时候,可不是如此即可。

如果有的人工作很枯燥—-或者手中的工作迟早都会变得很枯燥—-为了让自己过得愉快些,他开始会选择良质,然后悄悄地为自身着想而追寻这个目标,因此使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他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更有趣的人。而对他周围的人来说,他也不再是物体,因为他选择了良质。不只是他自己和工作受到影响,在他周围的人也会逐渐改变,因为良质会像水波一样荡漾开来。他手中的工作具有良质,就可能会把它传播给别人,这样一来良质就会不断繁衍开来。

我个人的感觉是,这就是世界不断改进的方法:让个人越来越珍惜良质,仅此而已。我不愿意通过大规模的社会运动聚集许多人,进行一些大型的活动。然而却忽略了这种个 人的良 质。让我们重新考虑这些活动。它们当然很重要,只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它们要以具有良质的个人为基础。过去我们曾经拥有这种属于个人的良质,但是却把它当做一种天生的感受力,而没有深入地了解它。现在它快要枯竭了,几乎每一个人都要丧失良质了,我想此刻我们应该幵始重视这项极大的资源—-个人的价值。许多年来,有一些政治家曾经提出过相似的学说,但是我并不是他们的一分子。当然,他们提倡个人真正的价值,而不把它当做输送更多金钱给有钱人的途径,就这方面而言,他们是对的。我们的确需要重新珍惜个人的操守、对自我的信赖以及老式的进取心。我们真的很需要。我希望在这一次肖陶扩当中能够指出某些方向。

解读(一)

Similar Pos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