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 宇星 | O 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解读(一)

2016-10-25 Yuxing Liao Reading time ~1 minute
读书笔记

克里斯的病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只是……我不知道……他们不像自己人。”我很惊讶,竟然用这个词,我以前从来没有用过,不像自己人……好像是穷人的说法……就是不亲切……他们对他没有真正的 关心,因为不是自己人……就是这种感觉。

这个说法如此古老,几乎已经逃逸出了现代人的脑海。几个世纪以来,变化是如此之大。现在每一个人都能对别人很 友好 ,或者说大家认为每一个人都很 友好 。可是放在很久以前, 友好 的人都是天生如此,而不得不表现出来。事实上现在大部分时候,这只是一种虚伪的态度,就像第一天上课的老师一样。但是那些不是自己人的人,又怎么会知道 友好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克里斯的病的片段中,讲到为克里斯请心理医生(实际上不是克里斯病了,是他自己)。多次提到关心和友好,关心和友好对于文中中心思想的阐述和表达十分重要。

实际上,关心和友好是良质(Quality)的一种表现。

理科男和文科男

他的确关心科技,但是他的观点已经被扭曲了,所以虽然他想要接近它,但是因为缺乏理性的思考,任他怎么反复运用,这一切对他来说都只不过是一种诅咒。他想不通这个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这就是他所处的角度,一种常规的角度。我一直都是从一个十分理性的角度来谈论一切有关机械的事物,因为机械是零部件、各种关系、是分析、是组合、是明了事物的原委,但它并不真的在此处。他总是在别处,我们都以为别处即此处,但是实际上它却远远在千里之外,这就是机械的本质。

约翰的这种角度上的差异也是六十年代文化变异的根基。我认为它至今仍然在影响着美国人对事情的看法,代沟就是由此而来。”披头士”和”嬉皮”的名称也来自于此。 而现在事实证明,这种角度不只是流行于一时,还会一直延续下去,这种角度之所以仍然存在,是因为它是非常严肃而且重要的。它看起来似乎无法与理性、秩序和责任并存,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已经接触到事情的根本。

文末的两句话直接引出了之后作者要提出的”三位一体”的观点,即约翰所代表的”角度”(即浪漫)和我所代表的”角度”(即古典)与良质不可切分,一体并存。接下来我们便要谈到古典和浪漫。

古典和浪漫

记得罗辑思维《认钱不认人》中有提及理科生和文科生的思维的不同,一番思辨甚是有趣,传送门在这里。有兴趣可以去听一听。

浪漫的模式主要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 和直觉。最主 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实。和科学相对的艺术往往就是很浪漫的,它的 存在不依赖于理性或是法则,而是依赖于感情. 直觉和美学。在北 欧的文化当中,浪漫往往和女性有关,但这并不是必然的现象。

相对的,古典的思想往往依赖于理性和法则—-它们是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形式,在欧洲的文化当中主要与男性有关,同时科学、法律、医药等各学科都受到了古典思想的影响,因此对大部分的女性来说毫无吸引力。所以虽然骑摩托车旅行是件很浪漫的事,但是要维修、保养摩托车却全然是古典的行为。修理车子的时候,必然会弄脏 手,而且全身都是油污,这些基本形式往往和浪漫的精神相冲突,因而女性很不喜欢这样。

虽然在古典的认知方式当中,它的抽象通常是丑陋的,但是这不是天生的。浪漫的人往往会忽略古典的美感,因为它出现得非常微妙。古典的风格往往直截了当而且完全不加修饰,不情绪化,简洁,有严谨的比例,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引发别人情绪上的波动,而是要从混乱中找出秩序,所以它的风格并不自由也不自然,反而要求的是规规矩矩,所有的一切都在控制之下,而它的价值标准在于控制技巧的高低。

这就是古典和浪漫的特质,正因为它们囧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感受世界的区别,使得问题出现。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清另一种形式。

分歧由此出现。

在古典和浪漫的文化之间产中 .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这两个世界逐渐分离,互相仇视,所有的人都在怀疑是否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亊实上没有人希望如此—-不论他的敌手如何想。

于是作者提出了斐德洛思想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吊胃口的没有进入真正进入正题。接下来是他的沙子理论。

沙子理论

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

一旦我们手中握着这把沙子,也就是我们选择出来认知的世界,接下来就要开始分辨。这就是那把刀子。我们把沙子分成许多部分,此地、彼岸;这里、那里;黑、白;现在、过去;也就是把我们所认知的宇宙划分成许多部分。但是我们看得愈久,就愈会发现它的不同。没有两粒沙是一样的,有一些在某些方面相同,有一些在另外一方面相似,而我们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类似和差异,堆成不同的沙堆。我们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颜色、颗粒、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形状或者是否透明来分。你认为这种划分一定会有尽头,但是事实却不然,你可以一直分下去。

这就是他的沙子理论,揭示的是认知世界的方式。因此才能提出斐德洛博士”伟大”的理论。把这种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行颠覆。或者说,进行优化,以达到佛性(也即是良质、道、友好和关心)。

古典的认知法就是针对这些不同的沙堆以及分类法还有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浪漫的认知则是针对分类之前的那把沙子。他们彼此互不相容,但是都是观察世界的方法。

现在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把这两者融合为一,却不伤害到彼此,这种认知法不会拒绝分类,也不会拒绝不分类。这种认知法就是直接重点放在沙子的来源,也就是无穷的景致之中,这就是我们这位悲惨的博士斐德洛想做的。

想要了解他究竟做的是什么,就需要观察风景当中的那个他,他无法从整个风景中分离出来。他正站在沙中,把沙分成不同的沙堆。要看风景而没有看到他,那简直就等于没有看到风景。要排除解剖摩托车时心中的佛性,就等于完全排除了佛性。

然而有一个一直存在的古典问题,就是摩托车的哪一部分、沙堆中的哪一粒沙才是佛陀呢?很明显,问这个问题是找错了方向,因为佛是无所不在的;但是同样很明显,问这种问题也没错,因为佛是无所不在的。

他(斐德洛)所探索的就是隐身在一切科技的背后,在所有现代科学、所有西方思想背后的鬼魂—-也就是理性本身。

它(理性)的表象很可能并不连贯,而且毫无意义,更使得每天最平常的举止因为和其他的一切疏离而显得有些不正常。这就是日常存在的鬼魂,认为人生最终的目的,活着,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然而毕竟活着就是人生的最终的目的。所以伟人们就努力医治别人,希望人可以过得长久一点,而只有疯子才会追问为何如此。一个人追求长寿,就是为了活的更久,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斐德洛追寻的鬼魂所说的。

经验主义

经猃主义的第一个问题和本体的性质有关。如果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官,那么给与这些感观知识的本体又是什么呢?如果排除掉感官得来的知识而想要了解这个本体究竞是什么,你将会一无所获。

由干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于感宫的印染,而且本体又没有感官的印象存在,所以就很自然地推论:本体并不存在,它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完仝出自于我们的内心。所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所观察到的亊物来自于某个本体,就像孩童认为地球是平的、平行的两条线永远不会交叉一样,不过是一种根基薄弱的常识。

经验主义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假设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官,那么哪一个感官接收了因果关系的知识?

休漠的答案是没有任何感官接收得到,在我们的感官世界屮没有所谓的因果关系,就像本体一样,它只是当许多亊件不断重复发生时我们所想象出来的法则而。在我们生存的世界当中,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一个人如果接受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于感观的前提,休漠认为:那么他必然很合理地认为自然和所谓自然的法则只不过是我们想象的产物。

毫无疑问休谟的理论结构异常紧密地推出了整个世界出自于人的想象,我们大可不必接受。但是我们拒绝的话,会发现我们拒绝了经验论的理性本身,然后退回到中古世纪的经验理性。康德不愿意这样,声称休谟”唤醒了我的沉睡”,即他最伟大的哲学作品之一—-《纯粹理性批判》。康德沿着休谟的道路前行,他说:”毫无疑问地,我们所有的知识开始于经验。”但是他也很快否认了所有的知识完全来自与感官,他说:”虽然所有的知识开始于经验,但是知识的累积并不是完全出自于经验。”

实际上,康德走的是完全另一条路,属于他自己的,他认为,事实上很多知识不是来自于感官。这很重要。

良质

良质并不是一种物体,它是一种事件。

更顺耳了。

他是主官意识到客观存在时发生的事件。

因为没有客观就无所谓主观。因为客观会让主观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所以良质就是同时意识到主客观存在时所发生的事件。

他的看法愈来愈精辟。

现在他知道就快到了。

这表示良质不仅仅是主体和客体相遇所产生的结果,它们是由良质这事件所产生的,良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因,过去大家误以为主体和客体才是因。

他写道:”良质像个太阳,它并不是绕着我们的主体和客体运转。它不是彼动地照亮它们。它也没有隶属于它们。主体和客体是由它所创造的,它们才是隶属于它的。”

当他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他知道,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努力,他终于达到了思想上的一个高峰。

解读(二)

Similar Posts

Comments